“黄河—母亲河”命题的伦理内涵及其对构建中国特色河流伦理学的启示
朱海风;“黄河—母亲河”作为一个具有伦理内涵的命题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即经历了从自然人化到黄河人伦化、从生命共同体到河人共同体内生伦理、从人水和谐到人河共荣、从母亲河到幸福河的逻辑转换。同时,“黄河—母亲河”命题在历史实践中大致经历了“至伟化黄河—神格化黄河—民族化黄河—母亲化黄河”的历史进阶和伦理深化过程,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黄河生命共伦理的实践逻辑。“黄河—母亲河”命题对构建中国特色河流伦理学有深刻启示,即应注重河流伦理的“共情”关系、“共爱”关系和“共缘”关系。
水伦理价值体系构建的三重维度
杨述明;蔡郑菲;水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与生态伦理学的提出和发展有丰富的理论渊源,水所蕴含的自然与哲学价值是水伦理的价值底蕴,现代化进程中水危机问题是其构建的实践根基。通过水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应当指向现实层面的实践路径,必须调动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力量。政府提高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社会以水文化宣传为基点,群众发挥参与水伦理道德实践的主体作用,三方协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价值体系。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黄河下游滩区生态分区与发展研究
何慧爽;安思同;景仕琪;探讨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与空间差异,划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区,可为国土空间差异化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决策提供参考。基于国际LUCC分类标准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采用当量因子法与Villamagna需求理论对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核算并构建生态供需分区。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且多数县域供需值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通过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梯度带,发现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梯度变化显著强于供给变化,并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3)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值大小,将研究范围划分为4类生态区域,包括生态保育区、生态开发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重塑区。基于此,应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与稳定性为基础,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生态管理体制与责任约束机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实现滩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
林华丽;黄庆;黄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以黄河流域城市群6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安全6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不同维度的协调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进一步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5个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持续上升,但在城市群内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2)城市群不同维度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东部和北部城市表现较好,南部和中西部部分城市表现较差;(3)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4)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缩小态势,其中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影响黄河流域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基于研究结论,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城市碳减排:作用机制与异质性分析
苏喜军;郑鹏辉;“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治理的关键地区,探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22年黄河流域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与差异性。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存在抑制作用,该结论通过替换主要解释变量与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发现,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可以增强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的碳排放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下游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影响更显著,对上游和资源型城市影响不显著。基于此,因地制宜地提出政策建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强化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场景驱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与价值化体系研究
林镇阳;赵蓉;尹西明;李纪珍;加快数据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议题。当前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与价值化探索方兴未艾,但仍存在数据交易平台定位和运营机制不清晰、数据交易成本高、安全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以及交易主体缺乏激励、场内交易不活跃等瓶颈问题。文章建构了“有用研究、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三维整合视角,在批判性梳理数据流通交易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提出了场景驱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与价值化理论模式,从有效市场角度解析了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与价值化的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从有为政府角度探究了数据流通交易市场监管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建设路径。本研究为推动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保障数据融通交易安全可信,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
绿色金融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
姚德利;朱子祥;基于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绿色金融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地域差异对绿色金融影响低碳经济的效应开展区域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弱;绿色金融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间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打造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格局,释放工具效能;二是注重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桥梁作用;三是依据地理优势和产业特色制定差异化政策,强化区域协同,中部地区巩固政策扶持,东部地区发挥引领作用,西部地区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论数据主体被遗忘权实现的义务承担
许俊伟;马煜凯;被遗忘权作为一种新兴权利,来源于数据主体自我身份构建的主体性需要和保障数据主体信息安宁的现实要求,能够使数据主体免于因个人信息被“永久记忆”所带来的侵扰。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被遗忘权无法被其余人格权益所涵摄,被遗忘权作为本权也应区别于本应作为权能的删除权。因此,应使被遗忘权重归原旨并进一步进行规范上的构建。面对被遗忘权权利具体实现的方法不明、应对情势变化的制度缺失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制阙如等运行困境,可构建分层级的“被遗忘”实现方法、塑造动态的“被遗忘”修正机制并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利用。希冀以此为被遗忘权的构建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积极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