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

  • 黄河流域物流业生态效率测度与组态提升路径研究

    杨雪;梁慧慧;宋爱峰;刘哲玮;

    为有效测度黄河流域物流业的生态效率,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了2013—2022年黄河流域全流域、上中下游和九个省份物流业的生态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探究黄河流域物流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率及其近十年的空间演化特征,最后通过fsQCA分析黄河流域物流业生态效率组态提升路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整体物流业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中下游物流业生态效率较高,上游一直处于最低水平;九个省份生态效率演变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化程度随着时间逐渐减小。黄河流域物流业生态效率的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根据各条路径核心条件的构成共归纳出三条组态提升路径。

    2025年02期 v.41;No.18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协同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任领志;伊宁;李志英;马宇;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节能减排问题研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对2009年以来黄河流域节能减排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与量化分析,并从目标协同视角测度了节能减排政策协同水平的变化趋势;以黄河流域36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协同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节能减排政策双目标协同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多目标协同却对其产生了抑制效应。结果表明: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单项节能减排政策的目标制定不宜过多,否则会因目标过于分散而阻碍政策的落实,甚至产生负效应。

    2025年02期 v.41;No.180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城市气候韧性评估及收敛性分析

    殷阿娜;王可心;刘子奇;

    气候波动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聚焦黄河流域城市气候适应能力建设,构建了以“稳定能力→调节能力→转型能力”为核心内容的黄河流域城市气候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收敛性分析法,对2010—2022年黄河流域城市气候韧性进行测度和收敛性特征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气候韧性2010年普遍较低,随时间推移呈现不断上升的良好态势,下游城市气候韧性较上游和中游更高;(2)黄河流域全流域及其上游城市气候韧性存在σ收敛,中游和下游地区不存在σ收敛;(3)黄河流域全流域及其上游、中游地区城市气候韧性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上游地区收敛速度明显高于中游地区,下游地区不存在β收敛。

    2025年02期 v.41;No.180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管理·经济

  •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刘徐方;周杨梅;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探索其赋能机制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机制,构建了技术进步和绿色转型的中介效应模型,并基于2012—2022年中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技术进步、绿色转型在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技术进步又通过绿色转型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第二,“数字经济→技术进步→乡村产业振兴”和“数字经济→技术进步→绿色转型→乡村产业振兴”为作用机制的主要路径;第三,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

    2025年02期 v.41;No.180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1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长三角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宋秋平;龙海;金海;

    将非期望产出纳入EBM-GML模型,测算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绿色经济效率,利用莫兰指数探讨其空间相关性,借助GWR模型分析多因素对长三角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上升走势,时间上呈“波峰”形分布,空间上表现为非均衡发展;(2)全局空间正相关性由强减弱,局部形成以南通市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合肥市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3)影响因素上,绿色经济效率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显著,而产业结构、金融发展、外商投资则表现为波动性关系。长三角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发挥绿色经济高效率城市的辐射和溢出效应,缩小相邻城市的绿色发展差距;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培育新发展动能。

    2025年02期 v.41;No.180 4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小额信贷违约风险识别模型研究:基于集成学习方法

    赵健;郭青;

    随着互联网信贷规模快速扩大,风险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为更准确预测用户违约概率,提升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本研究将传统评分卡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违约风险识别模型。以LendingClub小额贷款业务数据为样本,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变量筛选和不平衡数据处理后,将LightGBM和NGBoost的预测概率通过评分卡模型转化为信用评分,并将其作为新的特征,运用Logistic得到最终结果。结果表明:与单一模型相比,引入传统评分卡模型的组合模型具有更优的识别效果。该研究将为增强对借款人的动态管理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41;No.180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法律

  • 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司法适用的困境与化解

    孙巍;张学伟;

    替代性修复作为与直接修复相对应的生态责任承担方式,因其在适用上的灵活性与实效性,在案件中越来越受到裁判者的青睐。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替代性修复责任适用前提不明、与赔偿责任混淆、适用范围不规范、评估计算方法不统一等现实问题,使得适用效果偏离修复目标。为破解上述困境,应明确替代性修复责任的适用前提、厘清其与金钱赔偿的适用关系、规范适用的范围、统一评估计算方式并采取生态环境恢复成本法。

    2025年02期 v.41;No.180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态化监管视角下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执法进路

    邓小兵;石博文;

    近年来,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新业务形态不断涌现,我国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已从包容审慎监管阶段迈向常态化监管阶段。常态化监管意味着监管规则的确定化和监管行为的日常化,但当前在监管规则构建、监管措施实施、监管主体协同及监管技术落实方面仍不能完全匹配常态化监管的现实需求。因此,要在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的基本原则下,进一步完善平台经济领域的监管规则,不断强化多种监管措施的综合运用,着力健全“跨部门参与、多主体共管”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广运用各类非现场监管技术,推动我国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2025年02期 v.41;No.180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隐名股东执行异议之诉的裁判困境与突破

    李会勋;侯庆龙;

    在隐名股东执行异议之诉中,隐名股东对登记在名义股东名下的股权享有的民事权益能否排除强制执行,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分歧。争议的焦点在于,外观主义原则能否适用于执行程序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中的第三人能否扩张解释为非交易第三人。隐名股东执行异议之诉的权利冲突应定位于隐名股东的实体权利与申请执行人执行利益之间,但我国既有法律规范并未为隐名股东执行异议之诉的裁判提供确定且充分的规范支撑,此时应当引入价值衡量方法,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标尺,原则上应支持“否定说”,仅在申请执行人不具有信赖利益以及股权代持形成不可归责于隐名股东等情形时,隐名股东可以排除强制执行。

    2025年02期 v.41;No.180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轻罪治理的程序法因应——“定罪阻却”理念的提出

    李钰琛;崔玮;

    在轻罪时代,程序法路径是犯罪治理的有益选择。然而,在传统刑事程序“治罪”理念下,程序阀门松弛阻碍了刑罚特殊预防目的的实现,积极的入罪倾向衍生消极犯罪附随后果,以及程序运作效率低下制约了审判质效。“定罪阻却”程序理念以避免被追诉人被定罪为核心目的,与少捕慎诉慎押政策、诉讼经济原则以及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格局相契合,具有涤除犯罪附随后果、纾解审判压力、激活社会力量的功能。理念的落地,须从构建犯罪分层制度、扩展审前阶段司法机关的出罪裁量权以及引入社会力量建构柔性化惩戒机制等层面综合考虑。

    2025年02期 v.41;No.180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盲盒营销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

    董翌;刘志;车畅;

    盲盒营销作为一种新兴市场经济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但是也伴随着一定的法律风险,从而引发了大众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首先,关注我国盲盒领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盲盒营销模式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其次,分析因盲盒经济特性而导致的具体问题,重点探讨盲盒经济在立法供给不足、行政监管缺位,以及新兴市场经济行为与现有法律规制之间三方面的矛盾。最后,基于对国外相关立法治理经验的借鉴,提出完善盲盒营销法律保障体系、强化盲盒营销多元法律监管,以及构建双边共同生态的法律治理建议,以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41;No.180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困境与破解策略

    刘法贵;刘建厅;杨建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指出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在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培养模式单一、选拔机制不合理、培养环境受限、学科交叉融合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困境。高校应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选拔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来推动拔尖人才培养。

    2025年02期 v.41;No.180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三重维度探析

    董夏伯;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建设原则。为有效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需要厘清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丰富内涵。故此,分析其过程状态、方法手段和思维观念等三重意涵,从过程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视角审思常态化制度化的具体内涵与实践逻辑。从过程论视角看,常态化制度化表现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地朝着日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的渐进过程;从方法论视角看,常态化制度化表现为一系列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运行的内外兼备、软硬结合的方法手段;从认识论视角看,常态化制度化表现为指导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常态思维与制度意识等。由此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路径:牢固树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思维观念,切实掌握常态化制度化的方法原则,不断加强维护常态化制度化过程中的相关机制建设。

    2025年02期 v.41;No.180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