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巍;张学伟;
替代性修复作为与直接修复相对应的生态责任承担方式,因其在适用上的灵活性与实效性,在案件中越来越受到裁判者的青睐。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替代性修复责任适用前提不明、与赔偿责任混淆、适用范围不规范、评估计算方法不统一等现实问题,使得适用效果偏离修复目标。为破解上述困境,应明确替代性修复责任的适用前提、厘清其与金钱赔偿的适用关系、规范适用的范围、统一评估计算方式并采取生态环境恢复成本法。
2025年02期 v.41;No.180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兵;石博文;
近年来,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新业务形态不断涌现,我国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已从包容审慎监管阶段迈向常态化监管阶段。常态化监管意味着监管规则的确定化和监管行为的日常化,但当前在监管规则构建、监管措施实施、监管主体协同及监管技术落实方面仍不能完全匹配常态化监管的现实需求。因此,要在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的基本原则下,进一步完善平台经济领域的监管规则,不断强化多种监管措施的综合运用,着力健全“跨部门参与、多主体共管”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广运用各类非现场监管技术,推动我国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2025年02期 v.41;No.180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会勋;侯庆龙;
在隐名股东执行异议之诉中,隐名股东对登记在名义股东名下的股权享有的民事权益能否排除强制执行,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分歧。争议的焦点在于,外观主义原则能否适用于执行程序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中的第三人能否扩张解释为非交易第三人。隐名股东执行异议之诉的权利冲突应定位于隐名股东的实体权利与申请执行人执行利益之间,但我国既有法律规范并未为隐名股东执行异议之诉的裁判提供确定且充分的规范支撑,此时应当引入价值衡量方法,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标尺,原则上应支持“否定说”,仅在申请执行人不具有信赖利益以及股权代持形成不可归责于隐名股东等情形时,隐名股东可以排除强制执行。
2025年02期 v.41;No.180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钰琛;崔玮;
在轻罪时代,程序法路径是犯罪治理的有益选择。然而,在传统刑事程序“治罪”理念下,程序阀门松弛阻碍了刑罚特殊预防目的的实现,积极的入罪倾向衍生消极犯罪附随后果,以及程序运作效率低下制约了审判质效。“定罪阻却”程序理念以避免被追诉人被定罪为核心目的,与少捕慎诉慎押政策、诉讼经济原则以及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格局相契合,具有涤除犯罪附随后果、纾解审判压力、激活社会力量的功能。理念的落地,须从构建犯罪分层制度、扩展审前阶段司法机关的出罪裁量权以及引入社会力量建构柔性化惩戒机制等层面综合考虑。
2025年02期 v.41;No.180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翌;刘志;车畅;
盲盒营销作为一种新兴市场经济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但是也伴随着一定的法律风险,从而引发了大众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首先,关注我国盲盒领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盲盒营销模式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其次,分析因盲盒经济特性而导致的具体问题,重点探讨盲盒经济在立法供给不足、行政监管缺位,以及新兴市场经济行为与现有法律规制之间三方面的矛盾。最后,基于对国外相关立法治理经验的借鉴,提出完善盲盒营销法律保障体系、强化盲盒营销多元法律监管,以及构建双边共同生态的法律治理建议,以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41;No.180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