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水文化研究

  • “黄河—母亲河”命题的伦理内涵及其对构建中国特色河流伦理学的启示

    朱海风;

    “黄河—母亲河”作为一个具有伦理内涵的命题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即经历了从自然人化到黄河人伦化、从生命共同体到河人共同体内生伦理、从人水和谐到人河共荣、从母亲河到幸福河的逻辑转换。同时,“黄河—母亲河”命题在历史实践中大致经历了“至伟化黄河—神格化黄河—民族化黄河—母亲化黄河”的历史进阶和伦理深化过程,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黄河生命共伦理的实践逻辑。“黄河—母亲河”命题对构建中国特色河流伦理学有深刻启示,即应注重河流伦理的“共情”关系、“共爱”关系和“共缘”关系。

    2025年05期 v.41;No.18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水伦理价值体系构建的三重维度

    杨述明;蔡郑菲;

    水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与生态伦理学的提出和发展有丰富的理论渊源,水所蕴含的自然与哲学价值是水伦理的价值底蕴,现代化进程中水危机问题是其构建的实践根基。通过水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应当指向现实层面的实践路径,必须调动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力量。政府提高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社会以水文化宣传为基点,群众发挥参与水伦理道德实践的主体作用,三方协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价值体系。

    2025年05期 v.41;No.183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黄河下游滩区生态分区与发展研究

    何慧爽;安思同;景仕琪;

    探讨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与空间差异,划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区,可为国土空间差异化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决策提供参考。基于国际LUCC分类标准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采用当量因子法与Villamagna需求理论对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核算并构建生态供需分区。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且多数县域供需值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通过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梯度带,发现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梯度变化显著强于供给变化,并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3)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值大小,将研究范围划分为4类生态区域,包括生态保育区、生态开发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重塑区。基于此,应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与稳定性为基础,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生态管理体制与责任约束机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实现滩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41;No.183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

    林华丽;黄庆;黄蕊;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以黄河流域城市群6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安全6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不同维度的协调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进一步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5个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持续上升,但在城市群内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2)城市群不同维度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东部和北部城市表现较好,南部和中西部部分城市表现较差;(3)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4)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缩小态势,其中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影响黄河流域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基于研究结论,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1;No.183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城市碳减排:作用机制与异质性分析

    苏喜军;郑鹏辉;

    “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治理的关键地区,探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22年黄河流域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与差异性。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存在抑制作用,该结论通过替换主要解释变量与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发现,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可以增强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的碳排放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下游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影响更显著,对上游和资源型城市影响不显著。基于此,因地制宜地提出政策建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强化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5年05期 v.41;No.183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管理·经济

  • 场景驱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与价值化体系研究

    林镇阳;赵蓉;尹西明;李纪珍;

    加快数据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议题。当前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与价值化探索方兴未艾,但仍存在数据交易平台定位和运营机制不清晰、数据交易成本高、安全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以及交易主体缺乏激励、场内交易不活跃等瓶颈问题。文章建构了“有用研究、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三维整合视角,在批判性梳理数据流通交易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提出了场景驱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与价值化理论模式,从有效市场角度解析了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与价值化的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从有为政府角度探究了数据流通交易市场监管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建设路径。本研究为推动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保障数据融通交易安全可信,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1;No.183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9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金融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

    姚德利;朱子祥;

    基于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绿色金融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地域差异对绿色金融影响低碳经济的效应开展区域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弱;绿色金融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间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打造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格局,释放工具效能;二是注重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桥梁作用;三是依据地理优势和产业特色制定差异化政策,强化区域协同,中部地区巩固政策扶持,东部地区发挥引领作用,西部地区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2025年05期 v.41;No.183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1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法律

  • 论数据主体被遗忘权实现的义务承担

    许俊伟;马煜凯;

    被遗忘权作为一种新兴权利,来源于数据主体自我身份构建的主体性需要和保障数据主体信息安宁的现实要求,能够使数据主体免于因个人信息被“永久记忆”所带来的侵扰。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被遗忘权无法被其余人格权益所涵摄,被遗忘权作为本权也应区别于本应作为权能的删除权。因此,应使被遗忘权重归原旨并进一步进行规范上的构建。面对被遗忘权权利具体实现的方法不明、应对情势变化的制度缺失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制阙如等运行困境,可构建分层级的“被遗忘”实现方法、塑造动态的“被遗忘”修正机制并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利用。希冀以此为被遗忘权的构建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积极建议。

    2025年05期 v.41;No.183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时代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适用除外的判断标准

    欧阳爱辉;黄小婕;

    数字时代,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虽然会产生限制竞争的消极影响,但很大程度上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此时,传统的适用除外判断标准已无法解决现实反垄断执法问题,需要进行标准的重新设定。在深刻把握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比例原则为判断框架,将创新和效率价值作为首要判断标准,辅以作为时代判断标准的数据安全,再结合公平的要求准确界定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判断标准。

    2025年05期 v.41;No.183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气候变化视域下环境协议的适用与完善

    刘林琳;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当重视发挥环境协议的制度优势。根据参与主体和方式的区别,气候变化视域下的环境协议可分为单边承诺型、双边合意型和公共自愿型。环境协议是契合大气环境资源物品属性的最优选择,有助于提高被监管者的减排能动性,创新环境治理工具的组合适用。气候变化环境协议对企业自主性的高度重视是其发挥制度优势的基础,但由于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在实施中有可能产生“搭便车”困境和象征性合作危机。为此,应当在生态环境法典绿色低碳发展编中融入环境协议,合理设定环境协议中的企业义务,多举措完善环境协议的监管反馈机制,切实发挥环境协议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功能。

    2025年05期 v.41;No.183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哲学·社会学

  • 区域国别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王永亮;刘文霞;

    近年来,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致力于对特定国家或地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因其在国际关系解读和多元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工具,对2014—2024年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1 221篇区域国别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对区域国别学研究均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学术界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问题的持续关注。进一步对比国内外在区域国别学研究方向、主题和热点等方面的差异,剖析了其原因,为该学科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未来,区域国别学研究应重视文化适应性,秉持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国内外合作,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框架,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满足全球治理需求。

    2025年05期 v.41;No.183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伦理风险与规制策略——以DeepSeek为例

    郭佳楠;

    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混合专家模型、群体相对策略优化和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等技术,能直接应用于文本创作、代码生成、智能对话等场景。在智能时代,这些技术对提升生产力、促进知识传播、推动产业升级都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面临隐私侵犯、信息安全、算法偏见、社会信任危机等伦理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性与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与伦理边界模糊、技术规制框架的滞后性与局限性是以上风险的主要成因。可通过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设计,赋予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以社会角色,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法制化进程,规制相关伦理风险,从而促进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2025年05期 v.41;No.183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1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艺术

  • 在记忆与叙事之间:论《国际酒店》中的美国亚裔共同体构建

    司高丽;郭英剑;

    山下凯伦的历史小说《国际酒店》以作为美国亚裔运动总部和精神中心的同名旅馆为叙事核心,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国亚裔运动的历史及其与国际运动的复杂联系。作为社会文化枢纽和象征性家园,国际酒店承载着美国亚裔共同体的历史与精神。美国亚裔群体在面对社会变迁与挑战时展现出的团结与希望传承至今。山下凯伦运用实验性叙事技巧,将多重个人叙事汇聚成多声部的集体性表达,揭示了共同体内部的复杂关系,更展现了如何弥合裂隙,寻求共识和前进的动力。文学对于塑造和传播共同体价值观、促进共情具有重要作用。《国际酒店》既彰显了美国亚裔群体间的情感纽带,也拓宽了共同体边界,为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团结共建提供了参考。

    2025年05期 v.41;No.183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