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慧爽;安思同;景仕琪;
探讨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与空间差异,划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区,可为国土空间差异化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决策提供参考。基于国际LUCC分类标准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采用当量因子法与Villamagna需求理论对黄河下游滩区所在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核算并构建生态供需分区。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且多数县域供需值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通过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梯度带,发现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梯度变化显著强于供给变化,并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3)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值大小,将研究范围划分为4类生态区域,包括生态保育区、生态开发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重塑区。基于此,应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与稳定性为基础,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生态管理体制与责任约束机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实现滩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41;No.183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华丽;黄庆;黄蕊;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以黄河流域城市群6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安全6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不同维度的协调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进一步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5个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持续上升,但在城市群内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2)城市群不同维度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东部和北部城市表现较好,南部和中西部部分城市表现较差;(3)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4)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缩小态势,其中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影响黄河流域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基于研究结论,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1;No.183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喜军;郑鹏辉;
“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治理的关键地区,探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22年黄河流域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与差异性。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存在抑制作用,该结论通过替换主要解释变量与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发现,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可以增强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的碳排放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下游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影响更显著,对上游和资源型城市影响不显著。基于此,因地制宜地提出政策建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强化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5年05期 v.41;No.183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